
成语典故中的度量衡之六尺之孤
发布日期:2022-03-10汉语拼音:liù chǐ zhī gū
出处和示例:◇《论语·泰伯》,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。”◇唐·骆宾王《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》,“一抔之土未干,六尺之孤何托?”
成语解释:六尺代指未成年且个子未长高的孩子;孤指死去父亲的孩子。六尺之孤指没有成年的孤儿。
链接度量衡:“尺”在这个成语中是指我国古代长度计量的单位。我国古代度制通常1尺=10寸,但历朝历代“尺”的量值并不一致。“六尺之孤”成语出自《论语·泰伯》,《论语·泰伯》描写的是商周时期的吴泰伯,按西周时的尺度,1尺约合19.7厘米,故“六尺”为118.2厘米;商代的尺度比西周还要略小。所以“六尺”118.2厘米﹐以此用来形容个子未长高,一般代指未成年的孩子。在我国古代类似的指代手法还有“七尺”“五尺”等。古人常以“七尺”来代指成年人,荀子曰,“小人之学也,入乎耳,出乎口,口耳之间,则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?”《周礼·地官·乡大夫》载,“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,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,皆征之”;再如《吕览》曰,“凡民自七尺以上,属诸三官,农攻粟,工攻器,贾攻货”。同时古人还以“五尺”指代幼年的孩童,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,“从许子之道,则市价不贰,国中无伪,虽使五尺之童适市,莫之或欺。”
来源:《成语典故中的度量衡》(郑颖、刘海鹏、陈昂编著,中国标准出版社),版权归其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,第一时间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