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国度量衡单位之度制单位
发布日期:2019-11-07现在,凡是有一点物理常识的人都会知道“国际单位制(SI)”,对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——长度单位“米(m)”、质量单位“千克(kg)”、时间单位“秒(s)”、电流单位“安(A)”、热力学温度“开(K)”、物质的量“摩(mol)”、发光强度“坎(cd)”等也大多会有所了解,但未必都能够准确了解我国古代度量衡单位的演变、发展过程。
我国古代大约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了明确的关于长度、容量、重量的单位。西汉时期,刘歆条奏总结了我国古代律历度量衡单位量值科学导出体系,导出“五度”“五权”的单位量值,载入《汉书·律历志》,律历度量衡单位量值的科学导出体系被后世奉为圭臬,被誉为“世界古代计量发展史上科学文明的奇葩”。1984年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》,自此我国开始采用“国际单位制”,推行使用了法定计量单位。
度制单位
我国历朝历代的长度单位不尽统一,甚至有的朝代,如春秋战国时期还比较混乱。长度单位归纳起来主要有:丝、秒、纤、微、忽、毫、发、程、厘、分、寸、咫、尺、步、丈、引、仞、寻、常、墨、舍等,不过这些单位并不同时存在。历朝历代度制单位及换算关系如下:
◎夏一尺=10寸,1尺约合24.63厘米;
◎商(殷)1尺=10寸、1寸=10分,牙尺1尺约合15.8厘米,骨尺1尺约合17厘米;
◎东西周1尺=10寸,西周1尺约合19.7厘米,东周1尺约合23.1厘米;
◎春秋1尺=10寸,1尺(齐尺)约合19.5厘米至20厘米;
◎战国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,1尺(战国秦)约合23.1厘米;
◎秦1引=10丈、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,1尺约合23.1厘米;
◎东西汉1引=10丈、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,1尺约合23.1厘米;
◎三国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、1尺(魏尺)约合24.2厘米;
◎东西晋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、1尺约合24.2厘米;
◎南北朝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、南朝1尺约合24.7厘米、北朝前期1尺约合25.6厘米、北朝后期1尺约合30厘米;
◎隋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,1尺约合29.5厘米;
◎唐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,1尺约合30.6厘米;
◎宋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,1尺约合31.4厘米;
◎元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、1尺约合35厘米;
◎明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,裁衣尺1尺约合34.25厘米、量地尺1尺约合32.6厘米、营造尺1尺约合32厘米;
◎清1丈=10尺、1尺=10寸、1寸=10分,营造尺1尺约合32厘米。
摘自《成语典故中的度量衡》 郑颖 刘海鹏 陈昂编著